空气市场到底是什么?
“空气市场”并不是真的在卖空气,而是指围绕空气质量、空气净化、空气数据、碳排放权等衍生出的整条产业链。它既包含看得见的硬件(净化器、新风系统),也包含看不见的服务(监测数据、碳交易、健康咨询)。

空气市场有哪些细分赛道?
- 家用净化设备:空气净化器、桌面净化器、车载净化器。
- 商用工程:写字楼新风系统、医院洁净手术室、学校教室通风改造。
- 数据与监测:空气质量检测仪、城市网格化监测站、SaaS数据平台。
- 碳资产交易:碳排放配额、林业碳汇、CCER项目开发。
- 健康增值:氧吧、空气疗养院、负氧离子旅游。
空气市场为什么突然火了?
自问:是疫情带来的短期风口吗?
自答:疫情只是催化剂,真正推动因素有三点:
- 政策高压:双碳目标写入国策,企业必须买碳配额。
- 消费升级:中产愿意为“每一口放心空气”付费。
- 技术成熟:传感器成本从千元降到百元,数据可以实时上云。
空气市场如何赚钱?五种主流模式拆解
1. 硬件销售:一次性收入,但复购率低
代表企业:某米、某氏、某朗。
盈利公式:(出厂价-成本)×销量。
痛点:价格战惨烈,滤网更换提醒被用户关闭,导致耗材收入下滑。
2. 滤芯订阅:把耗材变成“空气版奈飞”
自问:用户凭什么持续付费?
自答:提供“自动寄送+免费上门安装”,把换芯这件事从“想起来才做”变成“不用管就完成”。
案例:某品牌年套餐价399元,毛利率高达60%,复购率从20%提升到58%。
3. 数据服务:卖看不见的空气报告
三种变现路径:
- To G:政府购买城市空气质量网格数据,按监测点位年费结算。
- To B:连锁餐饮总部采购全国门店空气排名,用于内部巡检。
- To C:App会员每月9.9元,查看小区实时污染云图。
4. 碳交易:把减排量变成可交易资产
流程拆解:

- 企业A通过技改少排1000吨CO₂。
- 第三方机构核证后生成1000个CCER。
- 企业B因扩产需要额外配额,花30万元购买这1000个CCER。
- 平台抽佣3%,核证机构收5万元服务费,企业A净赚24万元。
5. 场景运营:把“好空气”打包成门票
案例:贵州某景区海拔1200米,夏季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3万个。
运营动作:
- 修建玻璃栈道,命名“深呼吸步道”。
- 门票从80元涨到150元,附加“空气疗养证书”。
- 联合保险公司推出“洗肺险”,游客若因空气质量投诉可获赔。
个人如何切入空气市场?
低成本试水:从“空气检测师”开始
所需工具:手持PM2.5检测仪+甲醛试剂盒+一张检查报告模板。
服务流程:
- 58同城发帖“专业测甲醛,99元/点”。
- 上门采样30分钟,现场出数据。
- 推荐合作净化器品牌,成交后拿20%佣金。
实测:周末跑4户,检测费收入396元,佣金收入1200元,合计1596元。
进阶玩法:社区空气驿站
选址:高端小区底商20㎡。
功能分区:
- 左侧墙面展示净化器、检测仪。
- 右侧设置“儿童呼吸体验舱”,家长扫码付费19.9元/10分钟。
- 每月举办一次“空气沙龙”,邀请医生讲过敏防护,现场卖年卡。
数据:深圳某驿站开业半年,月流水从8000元涨到4.5万元,毛利55%。

空气市场的坑在哪里?
坑1:政策变动导致碳价腰斩
2022年某省CCER价格从35元/吨跌到12元/吨,原因仅是地方配额发放过量。
对策:不要All in单一品种,同时布局核证减排量与绿证交易。
坑2:净化器租赁坏账率高
企业客户倒闭,机器回收后滤芯报废,损失高达设备原价40%。
对策:引入芝麻信用免押+每月自动扣款,坏账率从8%降到1.5%。
坑3:数据造假被央视点名
某监测公司在采样口塞棉花,让PM2.5数值瞬间下降。
对策:采用区块链上链+第三方飞行检查,把公信力做成护城河。
未来三年值得关注的三大趋势
- 空气保险:健康险公司推出“雾霾住院津贴”,按AQI指数自动理赔。
- 车载空气经济:新能源车标配“座舱净化积分”,可兑换充电券。
- 个人碳账户:支付宝“碳账本”接入步行、地铁数据,积累后可换空气治理产品。
空气市场不再是简单的“卖机器”,而是一场把看不见的需求变成可持续现金流的商业游戏。谁先解决信任、成本、复购三大难题,谁就能在下一口“新鲜空气”里挖到金矿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