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调研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?
在动笔写方案之前,先问自己三个“为什么”:
- 为什么企业突然要做调研?
- 为什么选这个时间点?
- 为什么非做不可?
把答案写下来,你会发现真正的核心问题通常只有一句话,例如“验证新品定价是否被目标人群接受”。抓住这一句,后续所有动作才不会跑偏。

调研目标怎么写才不被领导打回?
很多方案在第一页就被毙,原因是目标太空。把“了解用户需求”改写成“在北上深三地找到18-30岁女性对0糖气泡水可接受的最高单瓶零售价”,可量化、可验证、可落地,领导自然无话。小技巧:用“SMART”原则套一遍,缺哪个维度补哪个。
二手资料与一手资料如何搭配?
先翻行业报告、券商研报、电商平台评论,把“别人已经花钱买的答案”榨干,再决定要不要做问卷或深访。
省钱顺序:
1. 国家统计局数据库
2. 垂直媒体白皮书
3. 竞对招股书
4. 社交平台舆情工具
花钱顺序:
1. 线上问卷(样本快)
2. 线下拦访(质量高)
3. 焦点小组(洞察深)
4. ethnography(预算爆表才用)
问卷设计最容易踩的坑是什么?
自问自答:
Q:一道题可以既问收入又问年龄吗?
A:不可以,双重问题会导致数据清洗时直接整行删除。
Q:选项里写“其他”就够了吗?
A:不够,必须留空让用户手动填,否则丢失细分需求。
Q:Likert量表选五点还是七点?
A:B2C用五点降低疲劳,B2B用七点提高区分度。
检查清单:逻辑跳转、互斥选项、中立措辞、预测试30人。
样本量到底多少才科学?
别再背“384”这个魔法数字。公式是:
n = Z²pq/E²
其中Z取1.96(95%置信度),p取0.5最保守,E看你容忍误差。预算紧就把E放宽到7%,样本立刻从384降到196。To B行业如果名单只有200人,别纠结,全量调研。
定性访谈怎么挖出“连用户自己都不知道”的需求?
用“5Why”连环追问,但别像审犯人。示范:
用户:我想要一款更轻的保温杯。
你:为什么轻这么重要?
用户:因为每天通勤背太久肩膀疼。
你:除了轻,还有什么能缓解肩膀疼?
用户:如果杯子能挂在包上就好了。
结论:用户真正要的是“解放双手”,不是减重200克。

数据清洗的脏活怎么干得快?
Excel党三步走:
1. 删除答题时间<1/3中位数的行;
2. 用条件格式标出连续10题选同一选项的ID;
3. IP地址去重+手机号正则校验。
Python党直接上pandas:
df = df.drop_duplicates(subset=['mobile'])
df = df[~(df['duration']
洞察报告怎么写才能驱动决策?
把PPT结构做成“电梯汇报”:
第一页:一句话结论——“定价6.5元比5.9元多赚23%且销量不跌”。
第二页:三个证据——价格敏感度曲线、竞品对比表、消费者原话截图。
第三页:落地建议——渠道折扣改为第二件半价,线上首发限定包装。
后面附详细数据,但99%的领导只看前三页。
预算只有1万元怎么做一场像模像样的调研?
拆解给你看:
- 问卷工具:问卷星企业版 699元
- 样本服务:200份一线城市样本 2000元
- 电话深访:5位核心用户 100×5=500元
- 礼品卡:京东E卡 50×20=1000元
- 数据分析:自己加班 0元
- 报告模板:Canva Pro 399元
合计:4598元,还能剩一半做二次验证。
调研做完如何避免“报告进了抽屉”?
提前绑定业务KPI。例如新品上市30天内的复购率低于15%,就回溯调研结论是否被采纳。把调研负责人拉进项目微信群,每周同步进展,让数据在决策链路上“活着”,而不是躺在硬盘里“睡大觉”。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