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先问自己:我真的需要保健品吗?
打开电商搜索框,输入“保健品”,瞬间跳出上万条结果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买销量最高的”,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:身体缺什么?先体检,再补剂,这是任何年龄段都应遵循的顺序。体检报告里的“低密度脂蛋白偏高”“骨密度下降”才是选购依据,而不是直播间里“限时秒杀”的提示音。

二、老年人保健品怎么选?三步锁定安全范围
1. 看蓝帽子还是跨境版本
国内正规产品包装左上角有“蓝帽子”标志,批准文号格式为“国食健注G/J”。跨境商品则没有,但需确认原产国FDA或TGA备案。给爸妈买时,优先选蓝帽子,售后维权更直接。
2. 查成分表,避开“十全大补丸”
一瓶胶囊里塞了二十多种成分,看似全能,实则每种剂量都达不到起效量。老年人代谢慢,成分表超过五种就要警惕。例如补钙,碳酸钙+维生素D3即可,额外添加锌、镁、硒反而增加肾脏负担。
3. 问医生,而不是问客服
客服只会背话术,医生才会看药物相互作用。服用华法林的老人,如果擅自添加深海鱼油,可能增加出血风险。带着体检报告和常用药单去医院营养科挂号,十分钟就能排除90%的坑。
三、保健品哪个牌子好?按需求对号入座
场景一:关节咔咔响
- Move Free维骨力:氨糖+软骨素+MSM组合,美国FDA备案,适合早期骨关节炎。
- Blackmores关节灵:添加硼元素,澳洲TGA认证,对骨质疏松合并关节痛更友好。
场景二:记忆力减退
- Nordic Naturals Ultimate Omega:DHA含量70%以上,挪威药房同款,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有临床数据。
- Swisse银杏叶片:24%黄酮苷+6%萜类内酯,澳洲临床试验显示对延缓老年痴呆进展有效。
场景三:睡眠浅易醒
- Solgar褪黑素3mg:美国USP认证,舌下含服起效快,适合倒时差而非长期失眠。
- GNC缬草胶囊:天然草本,无依赖性,但需连续服用两周才见效。
四、价格越贵越好?拆解成本真相
一瓶售价398元的进口辅酶Q10,原料成本其实不到20元。溢价部分来自:
- 关税+跨境物流:约占售价30%
- 明星代言:头部品牌每年砸几千万广告费
- 多层分销:从总代到代购每层加价15%
想省钱?盯紧电商大促前30分钟,很多品牌会放半价券清库存,或者选择国内代工的同配方产品,例如“金达威”给多家国际品牌代工,自有品牌价格只有三分之一。

五、家人反对吃保健品?用数据说服他们
“都是骗钱的!”——这是多数子女的第一反应。可以拿出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的数据:我国65岁以上人群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4.1%。缺什么补什么,不是智商税。把体检报告里“血清25(OH)D3浓度<20ng/ml”的指标圈出来,比任何广告都管用。
六、长期吃会不会伤肝?关键在剂量
维生素A每日上限3000μg,长期超量才会中毒;鱼油EPA+DHA每日不超过3克,否则增加出血倾向。把瓶子翻过来,看“营养成分表”最后一行的NRV%,超过100%的每天只吃一次即可。每三个月复查肝肾功能,指标正常就继续,异常立即停用。
七、给不同体质的选购清单
体质类型 | 推荐成分 | 避坑提示 |
---|---|---|
糖尿病 | 铬元素+硫辛酸 | 避开含糖浆的口服液 |
高血压 | 镁+钾+辅酶Q10 | 钠含量>100mg/片的慎选 |
痛风 | 维生素C+乳香提取物 | 避开酵母提取物(嘌呤高) |
八、最后一步:建立家庭用药档案
用Excel建一个表格,列清楚:
- 产品名称+批次号
- 每日剂量+服用时间
- 开始日期+预计吃完日期
- 每季度体检数据对比
把文件存在家庭云盘,换手机也不会丢记录。下次去医院直接给医生看这个表,比口头描述“好像吃了一种白色药片”高效一百倍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