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乐普医疗股吧里都在聊什么?
打开乐普医疗的东方财富股吧,你会发现三大高频话题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集采降价:支架从万元级降到百元级,投资者担心利润被“腰斩”。
- 创新管线:可降解支架、AI-ECG、冷冻球囊,哪个能成为下一个爆款?
- 商誉减值:过去并购扩张留下的“雷”到底爆完了没有?
二、集采真的把乐普“打残”了吗?
自问:冠脉支架国采后,乐普医疗是不是只能靠“走量”?
自答:并不是。 2021年支架收入确实下滑,但公司迅速做了三件事:
- 产品升级:推出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,定价高于金属支架,毛利率保持在80%以上。
- 渠道下沉:把销售团队从三甲医院扩展到县域医院,2023年县域市场贡献支架销量35%。
- 费用压缩:销售费用率从2019年的34%降到2023年的26%,对冲了降价影响。
三、创新管线里藏着哪些“暗线”?
很多散户只盯着支架,却忽略了乐普在结构性心脏病和心律管理的布局:
- 冷冻球囊:2024年Q2获批,对标美敦力,预计峰值销售30亿元。
- AI-ECG:已接入2万家基层医疗机构,2023年服务收入4.2亿元,毛利率高达92%。
- 经导管主动脉瓣(TAVR):SinoCrown™完成临床入组,预计2025年上市,国内市场规模2027年将突破100亿元。
四、商誉减值是“黑天鹅”还是“灰犀牛”?
自问:2020年一次性计提29亿元商誉后,乐普的并购后遗症是否结束?
自答:风险已大幅释放。 截至2023年报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商誉余额仅剩18亿元,占总资产比例降至8%。
- 剩余商誉主要集中在乐普诊断(IVD业务),该板块2023年净利润3.1亿元,覆盖商誉无压力。
- 公司明确“不再做大型跨界并购”,转向license-in和自主孵化。
五、未来三年业绩靠什么驱动?
业务板块 | 2023收入占比 | 2025E收入占比 | 核心催化剂 |
---|---|---|---|
冠脉介入 | 42% | 35% | 可降解支架放量+海外注册 |
结构性心脏病 | 18% | 28% | TAVR+二尖瓣夹上市 |
心律管理 | 12% | 20% | 冷冻球囊+植入式起搏器 |
体外诊断 | 28% | 17% | 新冠基数消退,常规检测恢复 |
六、技术面:股价何时突破箱体?
乐普医疗自2021年7月以来在18-26元区间震荡,当前筹码分布显示:
- 套牢区:24-26元堆积了2021年追高盘,约12亿股。
- 支撑位:18元附近出现三次大单托盘,疑似机构建仓。
- 催化剂:TAVR获批或半年报超预期可能触发放量突破。
七、散户操作指南:左侧还是右侧?
左侧布局: 适合长期投资者,在18-20元区间分批建仓,目标价30元(对应2025年25倍PE)。
右侧追击: 等待日线收盘价站稳24元且成交量放大至日均两倍,止损位设在22元。
八、机构最新观点分歧在哪?
- 中信证券:维持“买入”,目标价32元,认为创新器械估值切换将在2024Q4启动。
- 中金公司:下调至“中性”,担忧电生理集采可能波及冷冻球囊定价。
- 高毅资产:一季度增持800万股,逻辑是“器械龙头估值已低于部分CXO二线公司”。
九、普通投资者最容易踩的坑
- 把新冠检测收入常态化:2023年常规IVD增速仅12%,远低于2021年的基数。
- 忽视研发费用资本化:2023年资本化比例28%,若全部费用化,净利润将减少约4亿元。
- 混淆港股与A股估值:乐普医疗港股(乐普生物)亏损状态,不能简单对标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